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疫情冲击,经济复苏如何“对症下药”? | 社会科学报

CF40 社会科学报社 2021-06-07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当前,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形势日趋向好,总体的态势也是积极向上。疫情虽然给短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影响,但不会改变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截至3月20日,全国重点项目复工率已经达到89.1%。目前,南方地区重点项目复工率为98.1%,北方地区重点项目复工率为60.3%,相对较低。

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还面临疫情防控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解决企业面临的困境?从短期和中长期来看,又应该如何“对症下药”,保证经济合理增长?日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在线上举办季度宏观政策报告论证会,多位与会嘉宾围绕上述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本报特择要刊发,以期解码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经济和企业如何实现长远发展,保持理性,谋划未来。


原文 :《应对疫情冲击,保持经济合理增长》

图片 | 网络


CF40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

平衡恢复生产和防控疫情是关键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控制疫情和恢复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对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正处于前者向后者转化但又尚未完成转化的阶段。由于疫情的特殊性和未知性,现阶段很难说发生反复的概率有多大,目前控制疫情依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当前恢复生产的前提就是不要让疫情出现难以控制的反复。


  

究竟该如何平衡恢复生产和防控疫情之间的关系?控制人口流动既是疫情防控的关键,也是复工复产的关键。对此,国家可以制定统一的开工防疫标准,使企业有章可循,在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尽快恢复生产。抓防疫是为开工创造条件,决不能以抓防疫为由而不开工。上级政府要有效调动下级政府和企业领导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必要的奖励机制——对于确有困难无法开工的企业,不能强行勒令企业开工;对于以防疫为名而不作为者,严格问责。



对于资金流动,当前金融机构的工作重点是确保供应链不因资金链的中断而中断。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确保不抽贷不压贷,延长还款免息期,对受疫情影响的客户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加大对生产医药防护企业的审批效率和贷款支持。


CF40成员、财政部金融司司长王毅

统筹补短板投入和制度性改革


财政政策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同时,还需特别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短期应急政策不能长期化、固定化、扩大化。比如,财政部和央行合作的三千亿针对扩大防护用品生产供给的再贷款引发了其他行业的攀比行为,这是万万要不得的。时间长了,会产生套利空间。二是基于交易行为的阶段性税费减免作用有限,企业获得感并不强,应谨慎实施。三是基于固定收入和固定支出的优惠政策是有效的,应该抓紧出台,但也要适时适度,注意政策的有效期。应对一些外溢性高、易出现系统性崩塌的环节进行定点救助,而不是简单地在宏观层面上放松。如果疫情反复、长期存在,则可能对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产生冲击。如果一些外资企业在较长时间内都没有办法在中国进行生产,会不会考虑调整全球布局?我们不能忽视这一问题的经济影响,必须做好应对政策。

  

可抓住当前机会,在全国城乡基础设施方面统筹谋划一批补短板投入和制度性改革,如政府投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这方面,我国在历史上有过很好的经验,如当年的“村村通”工程。此外,还有三项研究建议:第一,全面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第二,渐进地推迟退休年龄,弥补社保缺口;



第三,住房公积金制度确有弊病,改革势在必行。最后,改善公共管理和服务要依托于合理的问责机制。


CF40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

应对短长期冲击的宏观政策应有区别


应对短期冲击不应使用全局性的、长期的、不可逆性的政策手段,而是应该主要采取结构性的、短期性的、可逆性的政策工具,这是实施时滞较长的货币政策时尤需注意的一点。



即便可以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助力对冲当前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我们仍然面临着货币政策传导方面的长期阻滞。从总量角度来看,银行间市场从始至终都是不缺流动性的,无风险利率其实并不很高,问题在于如何将流动性传导至中小企业。这就涉及货币政策的老问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顺畅。由此看来,尤需抓住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这一时机,对经济金融活动当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阻滞进行坚决改革。

  

要想建立货币政策顺畅传导的有效机制,就要在央行的货币供应、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实体经济这三大环节上做功课,消除其中的阻滞。除了央行要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企业经营环境必须保持稳定,有较强的风险定价能力,同时也要为金融机构解决可以支撑和扩大信贷投放的资本约束、流动性约束和价格约束,严厉打击金融套利和资金空转行为,方可确保金融资源真正流向实体经济。



市场上存在一些希望通过降低贷款基准利率来实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呼声,不希望利率市场化进程走回头路。虽然从当前看存款基准利率仍是整个利率体系的压舱石,但在贷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还是应该坚持使用下调MLF、DR007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方式带动LPR下调,来实现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降低,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利率的两轨并一轨”。当短期冲击遇到了长期改革的问题,还是坚决不能手软,要坚定地沿着改革的方向走下去。


CF40学术委员、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

相关经济主体要共度难关


鉴于复工复产和疫情反复之间存在太多的未知因素和不确定性,很难制定全国统一性的政策,应当在分区分级的基础上,把更多的具体事务决策权交给地方和更基层单位。上级政府做好监测疫情和随时采取补救措施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允许地方政府不断摸索、试错。


 

经济活动主体如何预期未来的疫情发展,对于下一步的经济活动,以及政策干预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企业和居民认为疫情能够得到及时遏制、经济活动很快会恢复正常,那么经济活动将会在短暂的“冻结”状态之后出现报复性反弹。现在房地产企业卖不出去的房子、航空公司卖不出去的机票等许多被抑制的需求、被延后的需求都会在经济活动恢复正常后集中爆发,大部分需求都会得到补偿。



即使一些需求无法恢复,但如果预算已经留好,也可能通过其他形式的需求增加体现出来。在这种预期下,政策干预的着力点在于防止商业活动的现金流断裂,而防止流动性断裂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政府、银行、企业、员工、供货商等相关经济主体共度难关——可将员工工资水平暂时降低,由政府为员工提供一定数量的收入补贴。银行方面可给予一定利息免征,财政方面可提供贴息,五险一金可暂时免除等。

  

如果认为疫情来回摇摆的不确定性难以排除,那么就需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像当年的“西班牙流感”一般反复发作,发展成为人类与流行病的长期斗争,那么无疑多个经济部门将会受到长远影响,一些经济活动在较长时间内难以开展的可能性无法排除。



在这样的预期之下,许多商业活动需要面对的已经不只是流动性问题,而是清偿力问题,是商业模式的生存问题。哪些商业活动能够继续,哪些需要调整或关闭,银行坏账如何处理,这些都会带来问题。在高度市场化的背景下,这要通过分散决策来降低风险,由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可以尽量稳定总需求,降低恐慌,并设法为银行和企业员工提供必要的支持。当然,从现在的情况看,中国较快控制住疫情的可能性显然是比较大的。


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

数字经济可起到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蚂蚁金服的一项对两万多小微企业的调查显示,超八成的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受疫情影响较大,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在这些薄弱群体中,尤其以“小店”为代表的个体经营者的抗压力最弱,对资金的需求也最迫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的一些政策可以很好地缓解头部企业的问题,但那些分散化的小微企业,即长尾客户,实际上很难享受到政策优惠,而复工最大的挑战也在于这些企业。

  

要防止企业倒闭、失业增加、金融业不良资产增加三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难,这可能就是一个系统性风险。更加不能忽视的,是疫情带来的潜在风险。

可以充分发挥数字金融和数字经济的作用——与17年前“非典”时期相比,当前的一个很大不同就是数字经济有了巨大发展,目前网购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已经超过20%,数字经济可以起到经济稳定器的作用。此外,数字金融在支持中小企业复苏方面也大有可为。中央银行与监管部门的支持政策应该向网络银行或者城商行倾斜。缓解现金流断裂问题的出路主要有三条:一是增加业务收入,二是减少经营成本,三是获得外部融资。如果按照迫切性排序,越往后的越重要。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00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经合组织最新报告: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有何冲击?| 社会科学报

经济战疫 | 疫情冲击下,企业“路在何方”?

展望 | 战“疫”结束后,新兴经济或将迎来“春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